星月文学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

-2019 年 11 月 7 日Ctrl+D 收藏本站扫描 星月文学 二维码,微信也能看小说!

关灯 直达底部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诺贝尔奖金的缔造者,曾经在他的遗嘱里提出了诺贝尔奖的评奖标准:将此奖颁给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在文学领域,就是那些为着理想创造最杰出作品的作家。

2001年10月11日,诺贝尔诞辰纪念日的前夕,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随着这一决定的公布,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曾被英国著名评论家普里切特称为“在世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的英国移民作家。

有意思的是,就在奈保尔获奖的那天早上,当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霍勒斯·恩达尔打电话通知他这个喜讯的时候,奈保尔的妻子阿尔维叫了好几次,这位文学大师才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接电话。得知获奖的喜讯后,奈保尔欣喜若狂。

现年69岁的奈保尔出生在特里尼达的一个小村庄,是印度婆罗门的后裔。其祖父作为契约劳工从西印度移居到特里尼达。生长在这个贫穷、不和谐的移民家庭里,奈保尔从孩提时代起就酷爱文学,而且在其记者父亲的悉心指导下,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分。他曾经在自传中写道:“第一次踏上英国这片土地的时候,我还是个清贫的学生,如今51年过去了,我的职业从未改变过,写作就是我唯一的选择。”

对于此次的获奖,奈保尔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激动。他说:“我高兴极了。这完全是意外的荣誉。这是对英国,我的家乡,以及对印度——我祖先的家乡的巨大贡献。”

奈保尔的获奖作品是他1987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到来之谜》(The Enigma of Arrival),评委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作者用文字体现了旧殖民统治文化悄然坍塌以及欧洲各邻国消亡的连续画面”,并称奈保尔的作品具有“未受世俗侵蚀的洞察力”。

奈保尔擅长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伤痛和诙谐。虽然他的作品是用英语完成的,但是他血管中流淌着印度人的血液,在他的记忆中,印度伴他成长,童年时代在英国殖民地的生活经历,以及随父母在特里尼达西印度社区生活的特殊背景,注定了奈保尔的作品体现的内容一定是,殖民国家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后殖民时代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园的丧失以及外来移民在精神上的失重。

他的作品文笔犀利,对社会的黑暗毫不留情。在移居英国之前,他的足迹遍及了西印度群岛、非洲、印度次大陆和南北美洲。正是这种复杂的经历让他对人类各个地方的文明都“冷眼批判”。就在不久前,奈保尔还谴责了伊斯兰教的“灾难性影响”,而且把伊斯兰教同殖民主义进行了比较。

但是,恩达尔称:“如果伊斯兰国家认真去读奈保尔关于那些地区的游记,他们会意识到作者关于伊斯兰的观点其实是非常委婉的。……他对伊斯兰教进行了批评,其特别之处在于他指出,伊斯兰文化与其他由占领者引进并占主流的文化有很多共性。”

英国小说家和评论家马丁·艾米斯表示,他很高兴得知奈保尔的获奖。“他的感知能力是最高的,而他的文体则为他表达这些感知提供了最完美的载体。”

回首一生的坎坷经历,奈保尔说:“我现在冷静了,接受了现状对人的改变。现在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艺术的爱,而且是轻松、平和的。”